close

之前  我一直以為職能治療是一個很奢侈的專業

何謂"奢侈的專業"呢?
就是有錢有閒才用的到的專業
我之前一直很擔心職能治療師的市場需求量
不是說我們這個專業很窄很多餘
而是
我覺得這個專業的目標太完美
而很少人需要這麼完美


我們這個領域分成身理  心理  還有小兒
身理就是指
中風.車禍.腦部損傷.手外傷......等
心理就是指
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小兒就是指
自閉症.過動兒.感覺統合失調.發展遲緩......等

很多很廣
但是我覺得
大部分車禍的人  不都是傷好了就出院了嗎?
真的有人願意花這麼長的時間來做復健嗎?
憂鬱症的人
發現自己有病就不容易了
更何況是讓他願意來接受治療?
小兒也是
發現自己的小孩有病不容易
就算發現
有多少人會帶小孩子來就診呢?
不都是放到特教學校就算了嗎?

我們的治療
需要長時間
而我覺得 
很少有患者這麼有閒
這麼有錢

手外傷的病患
可能覺得自己的手可以動就好了
不一定要功能完全回復

心理有問題的個案
可能會自行吃藥
而不願意來接受治療

有問題的孩童
大人可能覺得
只要他不要造成其他人的困擾就好
不是把他關在家裡
要不就是送到特教學校


不過這一切都只是我自己的猜測

今天
我看到了一篇行政院的文章
我才發現
原來  職能治療這麼夯!!!

    "職能治療屬於復健治療的一種,工作內容主要在協助患者恢復生活能力,如訓練患者如何用手將杯子拿起來、完成喝水的動作,或訓練患者能獨立移動輪椅等。


    國內職能治療師的供需,一直處於人力吃緊狀態,自從86年「職能治療師法」通過後,職能治療工作者都必須考取執照,更提高了入行門檻;加上各式新興醫療健康機構、乃至民間企業,也加入求才行列,職能治療師想找不到工作,還真的很難。


    供需平衡起碼要等10年


    「就 算再給個10十年,職能治療人力仍是不足!」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呂淑貞,一語道出職能治療師供給吃緊的情況。若對照國外情形,平均每 1萬人,就需要1名職能治療師,但台灣目前只有1000名職能治療師,比起應有的2300名,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即使五大職能治療系組,每年培育出150 名人才,至少也還要10年的時間,才能勉強達到供需平衡。


    若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公會所做的人力推估,職能治療師由於應用範 圍漸廣,甚至要到2020年才會趨於供需平衡。除了傳統的出路,像是醫療院所的復健科、精神科、燒燙傷中心、感覺統合治療、以及特殊教育學校之外,近年來 職能治療師又增加許多新興的工作選擇,包括長期照護中心、社區復健中心、早期療育機構等,前景非常看好。


    應用領域不再局限於復健


    隨著人口老化,以及社會對醫療品質的重視,過去只有特殊病患,需要職能治療師協助,例如發展與學習障礙、慢性病、老人病、中風、腦性麻痺、運動及意外傷害、心理社會功能失調等病患;如今連身心正常者,也可能需要職能治療師的服務,職能治療已成為醫療保健的新興專業。

因 為正如呂淑貞所說,職能治療不只具是「復健」,更具有「預防」功能,可以針對個人設計專屬的休閒活動,甚至規劃健康生涯,幫助個案疏解壓力或預防老化。由 此看來,職能治療師也很適合進入運動休閒產業。其他像是公家機關、診所企業的「健康諮詢顧問」,也常見職能治療師的身影。


    薪資行情高於一般大學生


    職能治療師的供不應求,也使得身價高過一般的大學畢業生,相關科系畢業生幾乎不需要自己到醫院診所找工作,學校網站上就有一堆求才公告。


    「OT (職能治療)不可能找不到工作,除非你挑工作,」大學讀的是職能治療系、目前在台北醫學院就讀研究所的施以諾,觀察學長姐和週遭同學的出路表示,大都會地 區、尤其知名醫院的職缺略少,但偏遠地區職缺就很多。像花蓮某家綜合醫院徵求兩名職能治療師,「只有我同學一個人投履歷,很輕鬆就得到工作,」施以諾說。


    一般來說,大學畢業的職能治療師,起薪從3.5萬元起跳,少數可拿到4萬元,而像是八里療養院、和新竹某私人診所,還曾經開出6萬元的價碼。再加上獎金和其他加給,平均來說,新鮮人月薪都有4~5萬元,而偏遠地區的醫療機構,為了吸引人才,薪資水準則在5萬元以上。


    由 於不愁找不到工作,加上薪水優渥,職能治療系組學生畢業,後多半直接進入職場,一部分也是因為升學管道少。以往職能治療系組畢業生,只有三種進修選擇:對 「小兒職能治療」有興趣的,可以改念特教所或行為科學所;「心理職能治療」的改念行為科學所或心理所;「生理職能治療」的改念輔具所。不過,今年台大和長 庚大學,已開設專門的職能治療研究所,增添了另一種進修管道。


    對升遷管道瓶頸太多


    職能治療工作看似多金,卻也有職涯發展的瓶頸。


    除了療養院有專門的職能治療科外,大多數職能治療師都歸屬在復健科,且坐上主管的往往是醫師而非治療師,所以許多人感嘆作了大半輩子,職等可能還是跟入行時一樣。


    職能治療師難免忍不住怨嘆,「老了仍然只是個治療師,還有力氣帶病人作活動嗎?」對於類似的質疑,呂淑貞認為,既然職能治療是利用各種活動幫助病患獨立生活,「年輕力壯時,靠體力帶活動,每天接好幾個個案,但老了、有經驗了,反而可以設計較不花體力的活動。」


    除 了生涯瓶頸,職能治療師對於其專業地位,也頗有微詞。以往職能治療多半由其他醫療人員協助醫師進行,病患通常稱呼職能治療者為「老師」;雖然職能治療師法 早已通過,卻無法一夕間改變病患的認知。施以諾認為,「老師」的稱謂其實並不好,突顯不出專業,應該正名為「治療師」。


    業績壓得喘不過氣來


    此 外,受制於健保「按量給付」的制度,醫療院所的給薪標準,端視治療師所接的個案量,業績壓力常會逼得治療師喘不過氣來。在醫院逐漸營利導向的趨勢下,這種 「馬不停蹄」的生活,比較適合耐操、追求薪資報酬的人。相對而言,若固執於對職能治療的信念,或想過著朝九晚五的公務員生活,公立機構倒是不錯的選擇,但 薪水會稍低。


    找一份工作對職能治療師來說很容易,但要找到與自己契合的工作環境,或許才是他們的煩惱吧!"


引用網址

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paper_content.asp?menu_id=9&submenu_id=441&ap_id=322&pp_id=354


當然  我會對這個行業大改觀也不單單因為這篇 文章
有一部分的原因  是因為這學期的見習課
這星期一
我第一次穿著我的治療服進醫院
我的第一站是小兒領域
我跟芭樂一組  一起跟著一位治療師  在他身旁見習
一個早上  他的病人一個接著一個
絲毫沒有間斷
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
原來  已經有這麼多人知道我們這個專業的重要性


還記得我一年級時  去一家安養中心做服務教育
裡面都是身心障礙的孩童
但是
那裡  一位治療師都沒有
裡面全都是一些阿姨
那裡的小孩
有些已經將近20歲了
但是他們還是一點生活能力都沒有
他們不聽話
裡面的阿姨就用罵的  用打的
他們當中
只有一個人有定期在做職能治療
這讓我覺得很心寒
因為他們當中有一些人是功能很好的
如果讓他們接受治療
他們一定有機會跟普通人一樣的生活
不管他們的家長是因為什麼原因把他們送來這
我都覺得很殘忍
知道他們有問題
不讓他們接受治療  也不陪伴他們
把他們送到這裡...一個像是瘋人院的地方
這樣  不就是要他們一輩子都只能如此嗎?

還記得當時
我輔導一個小孩子做功課
我覺得他是一個發展遲緩的小孩
我輔導他一個小時
他只寫了三個注音符號
當時的我  完全不知道我能怎麼幫他
我嘗試用我的方式引導他
但是畢竟當時我是個大一的新鮮人
毫無專業可言的我
只能幫他撈魚  卻無法教他捕魚
他的心一直不在作業上
一個小時似乎是他的極限了
最後
他哭了
他哭著說
他要回家
他要找媽媽
但是我知道
他今天看不到媽媽
明天也看不到
後天也看不到
...

他媽媽一個月才來看他一次

沒有治療
他一輩子都只能這樣


一年後的今天
我終於見識到
原來  已經有很多人知道我們這個專業的重要性
我不求世人都了解我們這個專業
我只希望患者和家屬
能多多了解這個專業
幫幫那些病患
給他們一個機會
讓他們為自己努力一次
換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ulcat0120 的頭像
    aulcat0120

    一瞬

    aulcat01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